新利luck18官网手机APP下载APP版

新利新闻动态

银行理财20年:资管老大的彷家居设计工作室徨

2024-05-1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银行理财首创于2004年,到今年恰好满二十年。二十年说长不长,但也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2013年钱荒、2015年股市踩踏、2016年债市暴跌,2022年破净潮,以及监管从2013年起持续不断的“非标整治”和2018年后坚定不移的“净值化转型”。

  银行理财是见过世面的,在风浪中不断壮大,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直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当仁不让的老大。但伴随着2023年底“资管七雄”最新管理规模陆续出炉,银行理财存续规模26.8万亿,低于同期公募基金管理规模27.6万亿,首次痛失年度管理规模头把交椅。

  当然,没人会因此说,银行理财不再是资管老大了。毕竟老大的本事不能仅以规模衡量,但却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

  银行理财是怎么成为资管老大的?又为什么停滞不前?如果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史,以投资模式变化为主要脉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拉开了银行理财发展的大幕。当时的投资契机是一年期央票收益率持续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于是发“一年期理财产品”满仓配置“一年期央票”,就能付给投资者高于同期定存的回报,且无信用风险,无市场风险,无流动性风险。是不是完美?!

  这样易操作,好复制的策略瞬间在银行业遍地开花,理财成为银行自下而上发展出来的新业务,蒸蒸日上。并在2005年,通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获得监管盖章确认。

  但央票的套利机会不可能长久,其实2005年就基本消失了。好在当时短期融资券(1年以内信用债)出现,于是银行理财从利率债的安全区走出,开启了信用债投资。不过当年信用债的体量有限,只能聊以小补,到底还是靠着2006-2007年的股票大牛市,银行理财才实现了第一次爆发性增长!

  当时最主流的投资策略是通过“银信合作”实现的“打新策略”,讲究个“无脑普打”,见一个打一个往往比精挑细选更赚钱。(瞧,所有爆款策略的特征都是——易操作、好复制and不长久。)

  由于“打新策略”取得的收益,远远高于银行许给客户的“预期收益率”,若超额部分能留在银行手中,实在是可观利润;另一方面含股票的产品,净值波动越来越大,需要熨平,于是“资金池”模式变得越来越普及,渐渐演化成极致的“一行一池”(一家银行一个大池子)。

  这种把所有资产汇于一池,任何产品到期都从池子里支付本金及承诺收益的模式,在2008年股市大跌中救了银行理财一命,使得大量理财产品得以逆势刚兑,创下口碑。

  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银行理财甫一出场,是账户独立,也没打算保本保息的,只是特定的历史机遇让它有了个不同于公募基金的神仙开局,之后直到2008年,银行理财其实尝试过各种投资方式,在分别经历了股市、债市的牛熊洗礼后,总结出三条经验:

  2009年因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推出了著名的“四万亿”刺激政策,但很快发现用力过猛,监管又压着银行收紧信贷,偏偏此时银行已是骑虎难下了,断贷意味着项目烂尾,不良增加,遂与央妈斗智斗勇,结果这一斗,斗了十余年,斗出一个全新的投资品种——非标(非标准化债权)。

  非标是“绕监管”的产物,是专门投给那些拿不到正经贷款的城投平台、地产公司及过剩产能企业的,主要也是通过“银信合作”实现,收益远高于一般信用债。记得当年15-16%的都有,12-13%更是遍地,经过层层通道收费后,理财产品配置的非标债权收益仍能常年保持在7-8%以上。非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收益、低风险,量管够,突破了投资不可能三角,成为一种bug资产。

  有了这样逆天的资产打底,银行理财的投资已经不是问题了,随便买点流动性好的债券做补充,应付日常申赎,池子里的总收益满足客户预期收益毫无压力,还能再为银行贡献一笔可观“中收”,因而理财业务第二次爆发,稳定增长,突破了10万亿大关。同期的公募基金,苦练内功十四载,到2012年底只混到区区2.9万亿管理规模。

  2009年到2012年,银行理财的发展主要是靠着非标资产又高又稳定的收益驱动,以至于投研人员会不会做股票、会不会投债券毫不重要,销售人员专业能力强不强也不重要。“非标”帮银行理财实现了弯道超车,但这条短期捷径为未来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

  2013年政府换届,央妈一改往日心慈面软,露出雷霆手段,一场“钱荒”吓得银行们从此服服帖帖。银行理财的全面整改其实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时任银监会主席在2013年6月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提出三大改革方向:

  1、“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信息公开透明”

  3、“按照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原则推动理财业务创新,在‘栅栏’内,探索理财业务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新模式”

  央妈立刻指派“中央结算公司”建立“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要求全国所有银行业机构的每一个理财产品统统来此报备!同时建立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信息集中披露的门户网站——中国理财网()。

  我们也是从这一年起,有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从此详实家居设计工作室起来。

  2013-2017年银行理财的发展是激动人心的,产品存续规模从10万亿,增长到近30万亿!

  这期间,非标资产的占比随着“8号文”及一系列监管政策出台,不断减少,从2013年27.49%压缩到2017年16.22%。(2023年最新为6.2%,未来仍将快速降低。)

  “非标”的持续减少,是挺让银行理财头疼的。不过从2014年起,一个新的优质资产诞生了,就是结构化产品的“优先级”。银行理财出优先级资金,投资结构化发行的信托计划、券商资管或基金专户。优先级收取7-8%的固定回报,相当于借钱给劣后级投资者加杠杆。如果资管产品赚钱了,扣掉优先级的本息,都是劣后的;如果亏钱了,以劣后级的本金确保优先级的本息无忧。

  这种模式在2014-2015年股票牛市里皆大欢喜,在2015年6月股票市场牛转熊后,还可以继续在债牛中运行,直到2016年底债灾发生。2017年,股市、债市都没机会了,仍有胆子大的银行借钱给流动性紧张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做股票质押融资;或是配合发不出去债券的企业,做结构化虚假发债。

  本轮“泡沫牛”掀起的惊涛骇浪,不亚于2008年,但头部银行理财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没有直接下场,而是通过“优先级”保障自身安全,《配资合同》更是以“止损线”、“强平”、“无限连带”等条款,武装到牙齿。因此在资本市场的尸横遍野中,独善其身,再一次保住了“刚兑”的金字招牌。

  二、大行的财富效应,吸引中小行不断涌入,理财业务愈发良莠不齐,风险加剧。(每年新发产品的银行机构从2013年的427家,扩大到2017年的591家)

  三、金融机构同业空转、产品嵌套问题严重,虽然所有的数据都报给央妈了,但真实情况仍旧是迷雾重重。

  一是2014年银监会发布《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经营部门,集中统一负责全行的理财业务。

  要知道2004年银行理财业务初创时,很多人家都是财富部门牵头搞的。之后多年发展下来,银行哪个部门管理财的都有,甚至不仅总行有,分行也有。在2014年之后,大行们才纷纷成立资管部。这一方面提升了银行理财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为后续理财子公司成立铺平了道路。

  二是2017年金融同业业务整治工作进入实质阶段,《报告》开始展示每年的压降成果。

  “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从2016年巅峰的6.65万亿,一年腰斩,下降到2017年底的3.25万亿。当然,在监管更严厉的“资管新规后时代”,还会继续下降,直到趋近于零。

  此时家居设计工作室,净值型产品的规模是25.97万亿,为什么还有个小尾巴没清理干净呢?原因是伴随着净值化转型,监管也在清退那些不具备资管能力的中小银行理财业务。他们的产品,混到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因此也不用费劲巴拉地转型了。我们可以看到有存续产品的银行机构,从2017年巅峰时期的562家下降到2023年只有258家,以后还会继续减少。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债市正值“违约大爆发”之年,而股市正在经历单边下跌,熊个一塌糊涂。此时,若硬要银行理财大刀阔斧净值化,甚至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监管适时微调,先是在9月26日,推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放松“非标”额度控制及“摊余成本法”适用范围,再于12月2日,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不仅给予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家居设计工作室募牌照”,更是允许产品1元起售,大大降低投资门槛。

  2019年,银行理财和方兴未艾的理财子公司,有三个抓手:一靠“非家居设计工作室标”打底,提供收益保障;二通过“摊余成本法”抚平波动,实现产品净值稳定;三狂发“现金管理产品”,以“现金管理产品”与“货币基金”在监管上的差异,通过更大的投资范围、更长的久期来增厚收益,吸引投资者,使得有“软保本”性质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一度在银行理财总规模的占比超过60%。

  不过监管也不是吃素的,很快意识到了风险,于2019年12月27日,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银行理财的现金管理产品对标公募货币基金整改。话说当年大家刚看到此文时,都是瞠目结舌,觉得天要塌了。《征求意见稿》在全行业吵吵嚷嚷下,确实拖延下来,不过拖到2021年,《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出台,要求没有放松,还是对标公募货币基金,过渡期为2022年底。此时,最大的变化就是银行理财的规模已经大半转移到理财子公司,尤其是现金管理类产品。

  2021年开始,银行理财又像2004-2007年起步摸索期那样,尝试各种新产品、新打法,譬如形形的固收+,看上去很美的雪球,优中选优的私募FOF/量化FOF,但偏偏,股市的牛熊拐点就是2021年三季度开始的,一口气跌到2024年证监会新主席上任之前家居设计工作室。可以想见,这些尝试都遭遇了怎样的挫折……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