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luck18官网手机APP下载APP版

新利新闻动态

金融产品运营管理合集12家居设计工作室篇

2024-03-2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依照我国银监会机构下发的《商业性银行金融创新指导》,金融创新工作的基本宗旨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配合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依托新技术的运用、新手段的采取、新市场的拓展、新职能机构的设置等,在发展战略拟定、管理制度建立、职能机构配置、业务人员安排、管控模式构建、业务程序运作及服务产品开发等各项工作上所增设的一些新内容。如今,我国的金融产业已经进入整体性业务开放的状态,金融产业增加了金融业务创新的力度,且创新趋势强劲,进而使金融创新业务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金融方面的投资业务产生兴趣,为了适应金融市场中新兴业务的需求,目前很多金融经营单位都开始在其金融业务范畴中增设了新的理财产品。此种服务产品的融入,促使了当今总体金融行业面貌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使得当今金融产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吐故纳新式的变革,且提升了金融产业的发展速度。从相关的调查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金融经营单位都相继推出了理财产品,开展了各种相异类型的理财服务业务多达60余种,由此充分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产业正处在持续的产品创新之中。

  自从理财业务成为金融产业服务创新的重点突破口之后,金融产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也开始走向持续的拓宽和扩展,一些金融经营单位已经逐步脱离了有史以来即连续开展着的存款、信贷和汇兑等原始业务模式,而是更侧重转向于居民家庭理财、电子型支付银行等业务。依照粗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有数十家金融经营单位设置了金融证券业务品种及保险服务品类,而且其业务运作期限已经扩展到最低一个月,最长不做上限。基于此,金融产业的业务范畴也变成了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范畴。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取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广大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提升。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前3季度,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66050亿元,和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7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51元,排除价格波动因素,其实际上升为13.5%,所增加幅度高于2012年同期指标3.5个百分点。

  因为金融职能机构在其业务运作形式及组织架构上的持续革新,导致银行企业和保险机构、信托投资机构、证券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变得越来越不明朗,整个世界上的金融服务单位也正在由分行业经营模式转向联合化经营的综合型模式。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真正自觉性的创新活动仍然很不充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不足,行业内照搬复制式的“创新”占了很大比重。

  就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而言,过去的金融业务考评过程均是依据金融单位的经营规模来实施的,并未关注金融经营单位的职能性业务创新情况。这样必然使金融经营单位服务产品及经营业务的创新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正是由于此种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过去我国金融产业金融风险时常出现和不可避免性。

  我国金融管理业务人员的技术素质偏低,并且不具备现代化的金融更新观念,由此导致其整个金融创新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金融运作的风险,然而其还不能正视金融风险的存在。过去在实施金融风险防控时,其重点是以防范金融产业的信用风险为主要内容,然而在具体的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过程中,大部分金融部门业务人员并未深刻认识到金融产品创新在整个金融创新工作中的价值性,也就不可能将金融风险防范观念应用到金融产品更新过程中。

  就我国现阶段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而言,管控模式古板单调为其金融创新过程中不能轻视的一种问题。过去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一般都属于风险评定的运作模式,然而将此类运作模式运用到现实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不可能达到与国际运作规则完整接轨。所以,在每次国家颁布和金融行业运作相关的管理政策,均必引发金融行业震荡及业务开展规模的下跌,导致总体金融交易市场中暗藏一种走向不规范的资金流,最终引发整体金融产业中各类企业获利不平衡的情况。

  在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风险评估模式的落后也很不利于总体金融风险防控的实际效果。比如,其时常表现出金融讯息沟通跟不上具体的运作节奏、金融政策调整滞后、考评过程控制不严谨等缺陷问题,如果在此阶段中有某些不法金融单位借机对金融交易市场搞一些小动作,就不能够快速圆满地将其平衡处置好。基于此,金融风险评估机制的落后也必然会严重影响金融风险的防控效果。

  “诚信”的信誉是任何一家金融经营单位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一般在具体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因为金融部门业务人员侧重追求经济利润而淡漠了彼此之间的诚信交流,金融企业所实施的诚信交流重点是针对于本企业上报的经营数据是否客观属实。由于在原先的金融交易市场上,常常暴露出金融经营单位造假上报材料的问题,由此造成我国金融交易市场中严重存在业务信息不属实、各个企业之间不能实现相互信任的问题。

  近年来,在规范化的市场监理、大量新开发金融业务的支撑下,金融经营风险及金融产业危机几乎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失去了缘分。不论是1997年泛滥亚洲的金融产业危机,还是在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拉美型”金融危机,那时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组织都能做到独善其身。然而,2008年,美国爆发的华尔街金融振荡使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产业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且巴基斯坦等欠发达国家几乎陷入了国家破产的境地。审视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应对过程,可以总结得出:完善科学的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是有效抵御金融风险来袭的“金钥匙”,故针对金融创新风险实施防控管理极为必要。在此介绍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依托金融市场开放及金融体制创新方面,达到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相关经验做法。

  美国选用渐进型的金融敞开政策,其开放历程长达近一个世纪。在20世纪前半叶,美国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在其金融领域内推行分业式经营及金融利率管控制度,为了让美元变成国际市场的通用货币,美国拟建了“布雷顿森林金融管理体系”,且颁布实施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20世纪60年代,为了严格控制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美国在金融领域内强化了对资本运作的管制,对外籍人贷款、商业投资及本国公民购买他国金融证券实施政策限制。20世纪后半叶,美国步入了金融产业开放的辉煌十年,先后完成了金融利率市场调节及汇率市场调节的业务模式变革。在金融汇率的市场调节方面,1974年,美国实施了开放的资本账户管理政策,废除了资本管控限制。美国的金融市场化特征体现在:扎实推行金融利率、汇率市场运作,以防严重冲击现行金融体制;遵从金融业务支撑于现实经济发展的行业准则,加大金融职能对经济发展的推进功能;强化拓展金融市场及完善金融机构职能,提升金融企业本身的竞争实力及风险抗衡能力。

  作为经济发达国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它的金融产业变革在当今的东盟国家中是仅有的最为成功的一个,其全面防控了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对他国造成的冲击,其如此成功的秘诀即在于本国内大力实施了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严厉的处罚手段。其一是在金融业建立了专属的账户,细致划分出涉外金融业务及国内金融业务,构建出本国银行及境外银行两大金融范畴。其后者是专营涉外的外汇金融业务,由此助推了新加坡这一国际金融平台的构建进程。其二是奉行对本国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业务开展严格化管理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虽然新加坡完全取消了对金融外汇的管制措施,然而其对本国的金融业务运作方式一直实行十分严格的管制模式。譬如,金融机构向非本地居民业户贷款或是把资金贷给国外的居民业户,其借贷额度达到500万新元之上的规模,一定要提前申请本地政府审核批准。其三是强化商业型银行内部的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其中涵盖控制贷款数额、提高非利息收益所占比率,最大限度的削弱金融资产风险水平等。

  20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启动金融市场化变革,刚一开始的金融体制变革过程,以给国内金融产业经营过程放宽运作空间为主。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削减政府对金融产业运作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商业金融机构的自主运作活力,在国家金融机构中融进私有资本,持续减轻对金融利率的管控。在国有银行竞争实力逐渐强化之后,推进本国银行企业开辟境外市场,加入到国际金融竞争的行列中去,而且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选择性的开放本国的金融交易市场。历史跨入20世纪末期,韩国国内的金融创新速度显著提升,依托“先期贷款而后存款、先长期业务后短期业务”的程序推行了金融利率市场化运作。之后又依托拟建对美元货币的平均汇率管理模式,持续展示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汇率机制构建中的促进作用。为了有效管控短期型资金外流,韩国推行并落实了更为全面的金融开放及运作市场化,推行浮动式汇率管理体系,减轻对金融资本的流动形态管制。

  由金融风险防控问题去观察,为了达到总体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给金融经营单位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外界环境。就实际而言,即是指依托金融监管的职能来对金融运作模式创新过程实施相关限制,在给金融经营单位预留出相应的发展余地的同时,还需给金融经营公司所从事的某些业务实施严格化管控,特别是严格约束企业的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故此在当今的金融创新模式下给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外界环境,方可切实达到金融企业的稳健发展目标。

  金融企业的内部运作管理,长期以来始终是其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在企业具体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时常会由于某些内部管理问题的出现,引发整体金融单位发生金融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就此种情况来说,可以选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风险防控,依托内控制度的实施来防范金融风险危害的发生,特别是指企业内部某些金融产品的盲目开发和推广问题,只要先由其企业内部开始防范此类问题的出现,就可以给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良机。

  在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也决定整个金融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可以带领金融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其次,为其引进一些与金融风险有关的培训,如AMA、RAROC等。最后,要加强金融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一)绿色物流金融的内涵。绿色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

  1、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体现重要的社会价值。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理念之一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是对“绿色农业”、“绿色农村”、“绿色农村物流”、“绿色农村金融”的完善,体现重要的社会价值,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仅以相比最“绿色”的第一产业农业为例,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农产品物流成为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我国农产品物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提高河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是重要途径之一,而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持。绿色物流金融有利于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寿命,节约原料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3、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彰显和谐的生态环境价值。目前,我国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另外,以农产品物流为例,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开展绿色物流迫在眉睫。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在产品物流运营过程中尽量避免消耗资源和能源,实现物流金融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同时,注重按生态环境的要求,保护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一)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组织缺失。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推进及绿色物流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由于金融机构长期的“利益驱动”(经济利益最大化)和金融抑制,致使金融“绿色”功能弱化,导致绿色物流金融组织严重缺失。

  1、独立性的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或物流公司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服务,以便抓住现代物流发展带来的商机,不断扩大自己的金融服务业务。然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制度功能不够健全,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对中小企业绿色物流却视而不顾。

  2、专业化的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虽然2003年广发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深发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中外运、中储、中远共同打造并实施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战略,但这些金融机构都由于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仅能为少数中小物流企业或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难以为绿色物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更没有任何专门的金融机构为绿色物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服务。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机构缺位。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绿色”功能弱化,致使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缺位,其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产业升级缺位、农村金融机构体制缺位两方面。

  1、商业银行产业升级缺位。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都处于银行产业初级形态,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仍处于银行产业发展中级阶段,整个中国商业银行缺乏银行产业的高级形态,难以实现金融的混业经营。然而,面对绿色物流运营,其占有资金大、效率低,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从商业银行融资就更加困难。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如建行等)附带开办物流金融专项业务,但业务规模较小,且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融资信贷、支付结算”业务,面对绿色物流运营缺乏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席位。

  2、农村金融机构体制缺位。绿色物流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来支持和满足其发展的金融需求。就农村金融来说,尽管我国农村已经初步具备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农村金融体系,但面对绿色物流运营,缺乏农村金融机构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如农业银行由于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重大变化,资金投放以农业为主转为与工商业并重,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农发行政策缺位,主要在粮油棉的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不清,业务面窄,真正的民主管理功能缺位;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过去长期只存不贷,“虹吸”大量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改制后自身组织制度欠全;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组织欠规范,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机构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短缺。目前,我国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短缺,严重制约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

  1、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缺乏。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由于物流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者(或经销商)信贷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尤其农产品绿色物流运营中,农村物流企业(或农户)缺乏抵押物及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些客观因素影响金融机构信贷的积极性,致使金融机构难以拓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

  2、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缺乏。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农村金融机构,也无论是正规金融服务还是非正规金融服务,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层次不齐、金融结构无序,加之自身组织制度功能欠全、业务混淆等缺陷,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时,还须考虑“安全性、谨慎性”原则,致使新型的绿色物流金融产品难以开发(如“绿色产品融通仓”、“绿色产品保兑仓”、“绿色产品证券”、“绿色产品基金”、“绿色产品物流银行”),导致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严重短缺。

  (一)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部主体失衡。由于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在运行中表现为运营的规模小、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行业竞争力弱,加之绿色物流金融业务运行具有主体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等特性。从总体来说,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部主体失衡,主要表现为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机构缺失、市场结构混沌无序和工具结构缺乏诸方面的失衡。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外部环境失谐。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外部环境失谐,主要表现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经济环境不良、政策环境偏紧、法制环境松弛、信用环境恶化四个方面。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外调节失灵。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自我调节与外部调解都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忽略的问题,如行业体制集权、市场垄断、安全责任缺失、服务态度冷漠,尤其“一行三会”式金融监管职责交叉不明晰等,这些极大地削弱了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市场竞争机制对其成长的正向推动作用,导致绿色物流金融运营内外调节失灵、金融监管失效。主要表现为调节主体多元、调节目标模糊、调节内容无存、调节手段落后等方面。

  (一)创新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要适应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需求,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加强金融服务工具的开发,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充分创新、整合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一是发展绿色物流银行。我国现代农村“土地银行”就是一种创新的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它不仅扩大了现代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困扰我国现代中小绿色物流企业融资问题,有利于现代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要积极开发适合中小绿色物流企业的项目,真正满足绿色物流企业的需求。二是拓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就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能够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处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注入配套企业,就等于进入了农产品供应链,就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同时银行信用的支持还可为中小绿色物流企业赢得更多商机。

  (二)培育壮大绿色物流企业。要发展壮大河北省绿色物流企业规模,特别要注重绿色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开展增值服务的条件,提升绿色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物流企业加速提供绿色物流金融服务,成为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领跑者。鼓励绿色物流企业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为了有效地防范物流金融风险,鼓励绿色物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绿色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做充分的了解和监控,以实现其和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从而间接方便银行对绿色物流的监管。

  (三)优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不断完善绿色物流金融的政策法律制度。对与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进行梳理、清理。根据情况发展变化,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管理实施细则,营造与现代物流金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建立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信用机制和更加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来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制定出信用标准,对物流企业进行信用分级,开展绿色物流企业信誉记录与评定工作。

  [1]胡愈,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及其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当今世界把所有企业集团都放在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三大坐标同一背景下。这是构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的基本前提。在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背景下,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至少存在三个基本假设(见图1)。

  第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临金融化、信息化、全球化三大背景。基于金融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协同管控。基于信息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的协同管控。基于全球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专业化集约化战略、综合化集团化战略、全球化集散化战略的协同管控。

  第二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市场三大市场。基于资本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资金链金融产品、产业链金融产品、资本链金融产品的协同管控。基于货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基于商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的协同管控。

  第三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对资本链、资金链、产业链三大链条。基于资本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的协同管控。基于资金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管控。基于产业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协同管控。

  这3大背景9个方面27个要素,构成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简称3927框架)。假设的考察过程,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构架的构建过程,则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我们遵循这一过程来构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

  企业集团的基本联接纽带是资本链条。因此,集团管控与金融协同要基于资本链进行管理控制,基于资本链进行金融协同服务,基于资本链传导经营管理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CFO制度下的财务总监为首的控制系统、金融司库为首的资金系统、信息总监为首的信息系统三大系统。这里的协同管控,在纵向体现在负责财务金融的高管,不是单层管控,而是双层协同管控(上层高管为CFO,下层高管为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在横向体现在负责财务金融的高管,不是一人(财务总监)单一管控,而是三人(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协同管控(图2)。

  基于资本链的CFO制度所体现的协同管控,是CFO治理结构和CFO管理结构的协同管控。

  CFO治理结构方面的协同管控,体现在决策权的平等、执行权的统一和监督权的独立。

  首先,在决策方面,CFO首先是董事会成员,即执行董事(内部董事),与全体董事一起对股东负责,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这是说在重大决策地位上,CFO和CEO、COO等重要领导人一起作为执行董事(内部董事),进入董事会,享有平等的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CFO是由董事会聘任,在决策上对董事会负责。

  其次,在执行方面,CFO首先是一名执委会成员,对董事会负责,共同承担经营责任,共同执行董事会决议;然后,在执行董事会和执委会决议的过程中,CFO要对CEO负责,以保证执行权的统一;最后,在CFO制度下,董事会和执委会成员中不再另设财务负责人。CFO对执委会和CEO承担财务管理责任。

  第三,在监督方面,在CFO制度下,监督分为经营决策监督、财务会计监督和管理执行监督。经营决策监督由对股东负责的监事会负责;财务会计监督由对股东负责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聘任;管理执行监督则由CFO领导的管理审计部门负责,这时,内部审计部门不再承担财务会计审计职能。因此,在财务会计监督方面,CFO及其所属机构要接受有独立监督权的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审计委员会主要由外部独立董事构成);而在管理执行审计方面,CFO及其领导的管理审计部门有独立的监督权。在这里,CFO扮演一个管理监督者的角色。

  CFO管理结构方面的协同管控,体现在财务总监(Controller)、金融司库(Treasurer)、信息总监(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在管理控制系统、财务金融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三方面的集中管理与共享服务。资金的集中管理,离不开金融的共享服务载体和信息的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总监(Controller)在德国被称为“管理控制工程师”,主要负责基于战略执行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分管战略规划、计划预算、投资管理、业绩评价、风险控制。在一个企业集团中子公司财务总监与母公司财务总监的关系有“实线制”和“虚线制”之分。在实线制下,子公司财务总监对母公司负责(多见于集权管理模式);在虚线制下,子公司财务总监对子公司负责(多见于分权管理模式和子公司是公众公司和合资公司的情况)。

  金融司库(Treasurer)主要负责金融市场融资和资金集约管理。有三种功能组织可选择:一是资金管理职能部门或资金结算中心事业部;二是财务公司;三是金融控股公司。国外大部分企业的选择是财务公司。因为,财务公司作为具有产业背景和金融背景的企业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扮演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投行型财务顾问三个角色。

  信息总监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负责会计核算和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时代,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必然要纳入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因此,国外许多公司的会计部门都与信息部门合并,有些公司的CFO也将信息系统纳入其管理范畴,在该范畴内设置CIO职位。

  企业集团的另一个重要联接纽带是资金链条。基于资金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必然选择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作为载体进行资金协同管控(表1)。

  载体选择之一是结算中心。结算中心是产业集团进行资金管理的一个事业部性机构,其功能是职能型资金管理。结算中心是非银行非金融机构,不能从事金融业务,只能进行资金结算的资金管理工作,其资金管理模式是资金集中管理。结算中心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客户关系。结算中心在目前的金融监管背景下,其合法合规性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由于目前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审批的难度较大,许多企业采用结算中心模式,但其局限性较大。

  载体选择之二是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功能主要是功能性司库管理和信用性金融服务。由于财务公司是金融机构但不是银行,所以,财务公司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财富500强里80%都有财务公司,中国目前有100多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从财务公司被允许的金融业务来看,财务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混业性质,是产业集团公司金融协同控制系统较为理想的载体。但需要监管部门在财务公司性质定位、财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上缴、财务公司参与央行联行清算、财务公司贷款再贷款、财务公司各项监管指标限制等方面放宽放松管制。

  载体选择之三是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是通过控股公司组织模式,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公司、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融业务的联合经营,能够向顾客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集团化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特点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分业经营体制就是“一个法人、一块执照、一种业务”,混业经营是“一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而金融控股模式是“多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即在一个法人金融集团公司内有多个法人子公司。子公司统一控制在一个母公司之下,但彼此之间实行“完全的分业经营、完全的分业管理”。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在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主要功能是产能性金融管理,即金融在产业集团既作为一个产业又作为一个功能。产业集团内的金融控股公司与产业集团外的金融机构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传统企业集团理论和实践基于产权关系定义和界定企业集团,这种基于产权链的集团管控,在当今经济一体化时代显得力不从心。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至少应将集团管控的外延从基于产权链拓展到基于产业链。基于产业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体现在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图3)。

  产权链资本运营,旨在以产权链为主线进行产融协同的产权控制,主要功能是资本的经营。基本要求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实施公司的资本控制,并达到资本运营与资本管理的协同。在组织结构方面以产业集团资本运营部门为依托。实际上,中国目前的财务公司主要是在产业集团内以产权关系为基础,实施产融协同控制。

  价值链财务管理,意在将职能性的财务管理转变成系统性的价值管理。基本功能是价值管理。基本要求是以货币关系为纽带实施公司的价值控制,并达到融资与投资的协同。在组织结构上以产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为依托。实践中,多体现为基于资金流的公司司库管理控制。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核心功能是金融的服务。基本要求是以供销关系为纽带,为供销双方提供金融服务,并实现买方信贷与卖方信贷的协同。在组织形态上以产业集团内部金融机构(例如财务公司)为依托。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金融创新业务。但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产业集团内部金融结构由于其内生性,比外部金融机构更有优势。金融监管部门应将财务公司的金融业务范围从基于产权链拓展到基于供应链,以利于财务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构成的金融市场,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提供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而基于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则为集团金融管控提供金融工具。因此,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在于对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三类金融产品的协同开发和综合运用。

  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金融工具,是要解决用什么样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来实现集团金融管控和产业金融协同的问题,以及这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本身如何协同的问题。按照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来划分已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基于资金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主要是为产业集团的司库型资金管理和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服务的。基于产业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为产业集团的信用型信贷服务和基于供应链的金融服务而开发设计的。基于资本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为产业集团的理财型投资管理和基于资本链的资本运营服务的。

  按照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三大链条来划分和开发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首先有利于资金链金融控制、产业链金融控制、资本链金融控制;其次,有利于产业与财务管理的协同、产业与金融服务的协同、产业与资本运营的协同;第三,有利于创新基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基于投资银行的投融资金融、基于司库管理的资金池金融。

  基于货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体现在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以通过货币市场实现资金的流动性、增值性、安全性(图4)。

  现金池(Cash Pooling)资金管理模式,作为产业集团企业间资金管理的自动调拨工具,通过集团成员单位账户余额上划、成员企业日间透支、主动拨付与收款、成员企业之间委托借贷以及成员企业向集团总部的上存、下借分别计息等,可以统一调拨产业集团的全球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集团持有的净头寸,实现资金的集中控制功能。最终实现资金全球调配及资金全球24小时不落地。

  现金池结构包含一个主账户和一个或几个子账户。现金池资金的自动调拨在日终发生,调拨的金额取决于各子账户的日终金额和目标金额,即日终时各子账户余额为所设定的“目标余额”,而所有的剩余资金将全部集中在主账户。

  全球现金池的建设,可以产业集团财务公司为载体,授权其为运作主体在境内协作银行开立境内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专户,在境外协作银行开立境外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专户,以此分别建立集团境内、外两个外汇现金池。同时在境内协作银行开立境外放款专用外汇账户,归集产业集团及所属境内成员单位的自有外汇资金,在外汇局核准的额度内,通过境外放款专用外汇账户,实现集团跨境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

  许多企业集团的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分布在三个部门或机构,也有企业集团没有专门的资本经营部门和金融服务机构。无论哪种情况,企业集团面向商品市场需要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三位一体协同管控。

  如果把集团管控按照驱动关系分成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四个层面,财务管理主要与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两个层面相关;金融服务主要与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两个层面相关;资本经营主要与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两个层面相关。这种交叉关系就构成财务管理、金融服务、资本经营三者之间的协同管控。

  完整的集团管控应该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战略控制、以市场为核心的经营控制和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控制。因此,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应该体现在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的协同管控。

  以上财务管理、金融服务、资本经营三个方面,资产与价值、客户与市场、流程与系统、功能与机制四个层面,以及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三个坐标的协同管控构成集团金融管控的“协同树”工具(图5)。

  公司金融协同首先体现为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三个有机方面的协同。资本经营需要做到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同;金融服务需要做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同;财务管理需要做到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协同。

  公司金融协同其次体现为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四个因果方位的协同。财务管理功能与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与金融服务流程与系统的优化,从而赢得金融服务与资本经营的客户与市场,最终体现为资本经营的资产与价值。

  公司金融协同最终体现为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三个逻辑层次的协同。战略主题以企业为核心,一个战略主题引申若干经营目标;经营目标以市场为核心并体现特定战略主题,一个经营目标由若干个管理指标去衡量;管理目标以人为核心,是公司金融控制与产业金融协同的指标和标志。

  金融化背景下企业集团如何进行资金管理,如何进行信用管理,如何进行投资管理,是集团管控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设计的三大课题。从国内外企业集团的实践看,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是普遍选择和基本定位。因此,金融化背景下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是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三足鼎立及其综合协同运作(图6)。

  司库型资金管理,意味着产业金融的协同控制以基于收付实现制的资金流动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资金专业化和集中集约管理为依托,以境内境外现金池构建和资金全球调配及24小时不落地为主要特征,以基于JIT的现金零余额、零在途、零准备时间,并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减少资金成本,提高资金效率为追求目标。

  信用型信贷服务,要以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应收应付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产品销售与信用管理的分离及信用销售专业化管理为依托,以信用金融化和资产证券化为主要特征,以消费信贷及买方信贷、供应信贷及卖方信贷为主要金融工具。

  理财型投资管理,要以融资投资服务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资本运营为依托,以企业重组、债务重整、公司上市、企业发债、企业并购为主要特征,以投资银行功能为参照,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投资效益、资本扩张能力、企业并购能力为主要目标。

  公司金融协同控制系统的综合型定位是上述司库型、信用型、理财型定位的集成。即基于资金的司库型定位+基于资产的信用型定位+基于资本的理财型定位。特征是产业集团金融的集团化管理和金融的综合化服务,目标是追求资金的效率、资产的效果、资本的效益。

  信息化使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成为可能。集成化信息网络为集约化财务管理提供了基础,集约化财务管理为集团化金融服务提供了条件。因此,集团化金融管控在信息化条件下,可实现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协同管控(图7)。

  集约化财务管理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资金集中管理,二是会计共享服务。资金集中管理需要构建资金集中管理平台,会计共享服务需要建立会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注意的是资金集中管理并不意味着资金集权管理,同样,资金集中管理也不意味着不公平的关联交易。

  集团化金融服务,一是指产业企业的集团化金融管理,二是指金融机构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前者意味着产业企业的金融需要集团公司以一个平台(可以是金融控股公司,也可以是金融事业部)进行统一管理控制;后者意味着产业企业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这个金融机构要么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外部金融机构,要么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内部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在某些情况下和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两者的结合。

  集成化信息网络应该是信息集成管理加互联网络。包括企业集团企业间MIS系统及IT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协同控制问题,以及金融机构与产业企业间MIS系统及IT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这里既要解决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问题,又要解决信息隔离和防火墙问题。

  基于全球化的专业化集约化战略、综合化集团化战略、全球化集散化战略协同管控

  全球化过程一方面延伸了集团管控的半径周期,另一方面加大了集团金融管控的难度和幅度。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集团金融管控,必须从战略和发展的高度构建集团金融战略管控框架,并实现各个战略阶段的协同。基本选择是专业化集约化、综合化集团化、全球化集散化三大进程及其各个阶段协同安排,做到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前后承接、动态调整(图8)。

  专业化集约化战略阶段,以司库模式为初始定位;以专业化的资金服务和集约化的资金管理为核心能力;以创新战略为出发点,创造金融专业化产品;构建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结算服务、信贷统一规划及其投融资服务、买方信贷消费信贷与产业金融服务三条业务创新主线。

  在传统的资金业务领域,兴业资金营运中心也保持着强大的渗透力。“只要是银监会批准的资金业务门类,资金营运中心都有涉足,家居设计工作室而且我们基本上都是最积极、最活跃的机构,在每一个市场上都是如此。”在明亮且装饰简洁的办公室中,陈世涌向记者介绍着兴业资金营运中心的版图。

  不过,健谈的陈很难“专心地”接受一次较长时间的拜访,因为涉及不同市场不同业务门类的电话,时常会在兴致正浓时打断他的侃侃而谈。

  陈世涌超常的工作强度,既是源于对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业绩增长的强烈雄心,更是由于对当前银行资金业务激烈竞争局面的谨慎应对—一方面要应对同业竞争机构对这块业务“富矿”的觊觎渗入,另一方面,“先做量后提质”的扩张模式带来的风控压力,也是陈世涌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在资金营运中心成立前,兴业银行的资金业务一度置于总行同业业务部架构之下。由于地处福州,远离已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交易中心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兴业银行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金融市场的各类信息,使得兴业的金融市场业务常陷于被动。当时业界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兴业的资金业务操作水平不及南京银行、上海银行这些具备“地缘优势”的城商行。

  “于是2003年总行做出决策,对同业业务部进行分拆,将金融市场业务中的投资、交易等业务部门统一迁往上海,并在上海设立资金营运中心。”而陈世涌本人则成为资金营运中心首任总经理。

  从彼时起,兴业资金营运中心也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赶超”历程,“赶超”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金融市场业务交易架构的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对多个金融产品市场准入“门票”的争取。

  以兴业资金部门的风控体系为例,在迁往上海前,兴业银行与大多数国内同业一样,只是对金融市场业务做到了“前后台分离”,但独立的风险尚未建立。在资金营运中心成立之后,由总行风控部门派驻和会计结算部门派驻后台,兴业的金融市场业务才真正实现了前中后台的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

  另一方面,在2003年到2005年的两年间,兴业亦凭借国内唯一一家领取独立金融许可证及营业执照的资金营运机构这一灵活身份,通过参与发起设立和购买等多种形式,“基本拿全了中国主要金融市场的‘准入门票’。”

  “兴业资金营运中心获得了独立的金融许可证,就能以本身具有资质的身份参与各个金融市场。而不需要像其他银行金融市场部门那样,要借助银行资质参与,在总行层面来回审核,业务对接不方便,操作也不灵活。”一家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门内部人士不无羡慕地表示。

  其中尤为典型的是,兴业资金营运中心所获得的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资格。“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时,我们还在福州,消息不灵通,没有成为第一批会员。但迁到上海去之后,发现要做贵金属业务,必须拿到这个进场资格,所以在总行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大力支持下,拿出专款,以市场化转让方式取得了会员资格,为之后贵金属业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陈世涌说。

  2005年,在中国金融市场迎来井喷式发展之际,兴业资金营运中心在此前两年的战略布局也终于初见成效。

  “补课”完成之后,兴业资金营运中心开始走上一条“快速多元化”的道路。此时,相对灵活的组织体系,则成为陈世涌大举“招兵买马”的重要保障。按银行一般架构,扩大部门规模,就需要新设处室。“但处室设置需要得到总行的批准,这个流程相对较长,撤、立不够灵活,为了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我们就直接增加专业团队的设置。”

  作为一名追求效率且务实的经营者,陈世涌充分利用资金营运中心作为独立机构所具有的各种权限,在2005年到2008年间,使营运中心前台交易团队总人数由20人扩增至近70人,外汇市场、利率市场等新兴交易团队快速组建。兴业资金营运中心也真正成为切入债市、汇市、贵金属、货币及商业票据市场的“全天候”交易商。

  灵活的薪酬体系也成为兴业打造多元化交易团队的一大重要推力。陈直言不讳地表示,资金营运中心能为专业人才提供的薪酬待遇,“虽然可能还是赶不上某些外资行,但在国内银行中却绝对是排名前列的”。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陈世涌的扩张步调。在后危机时代,一方面,监管层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创新更加审慎,另一方面,“过去被我们当做榜样的外资银行从好学生变成了坏孩子”。

  但扩张的惯性并未消失。虽然金融危机中不少国际同行的表现令人失望,但陈认为,外资银行资金业务中对金融工程定量分析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仍是国内银行业需要认真学习之处。

  因此金融危机爆发后,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逆势扩张,开始组建定量分析与策略团队。一向精明的陈世涌亦看准金融危机后海外华裔金融人才的归国浪潮,延聘曾长期在华尔街从事固定收益衍生产品和信用衍生产品设计交易的资深人士梁泓领导这一新成立的团队。

  至2009年,兴业资金营运中心最终形成了包括投资管理、做市交易、代客理财、市场营销、营运管理等五大业务板块和两个直属团队在内的经营体系。而这一组织架构也从2009年一路运行至今。虽然在今年兴业银行的内部调整中,代客理财业务从资金营运中心全部剥离到新成立的资产管理部,但主体结构却依旧保持稳定。

  截至2011年末,兴业资金营运中心管理的本外币资产总额达5000亿元,其中代管客户资产1000多亿元。2011年全年,营运中心人民币债券交易量约1万亿元;人民币货币市场交易量近4万亿元;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近3600亿元,外汇衍生交易量超过4000亿美元;国内外贵金属市场各品种自营及交易量合计为黄金1022吨、白银3.23万吨。

  在人民币利率互换、信用债、贵金属经纪等新兴市场上,兴业在2005年前后新组建的交易团队更是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业绩回报。在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上,兴业掌握着10%至20%的份额,交易规模始终排名前三。在信用债市场上,兴业近几年的投资力度也显著增强,其2011年全年债市整体收益大幅超越市场指数。在贵金属经纪业务中,兴业交易量则排名同业第二。

  不过,对这样一个集交易操作、新产品设计、宏观和定量分析、销售于一身的全能型资金业务部门,管理者所面临的挑战也可想而知。“业务太庞杂,管理者的精力很容易分散。而且陈总本身也是一个极认真的人,如果稍微抓得细一些,就很容易顾此失披。”一位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门内部人士表示。

  在陈世涌的定位中,资金营运中心精心打造的交易团队,不只需要承担起一线投资交易的职责,亦需要肩负产品创新的重任。“把产品创设的工作也放在资金营运中心内部,能最快迎合市场需求,以前瞻性的态度来引导产品创新。”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原本就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交易研究团队,亦使兴业资金营运中心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业务领域最具想象力的“创新实验室”。

  根据兴业资金营运中心一线交易团队与后台运行维护团队兼有的组织架构,其产品创新基本流程,便是由直接与客户对接并负责全过程客服的销售板块采集客户需求,再由配备多市场交易团队的投资管理、做市交易等板块进行具体产品设计。与此同时,资金营运中心立足于宏观经济形势研究的直属研究团队,则在产品创设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市场政策研判工作,以促使创新产品能够前瞻性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监管政策要求。

  作为这一“创新实验室”中最为市场所认可的成果之一,由剥离前的代客理财板块开发的“理财资产池”产品则更直观地体现了上述流水线式创新做法。

  按照资金营运中心的定义,“理财资产池”是指由已购入但尚未配入理财计划的资产和理财产品到期后回流资产所组成的基础资产组合。而当客户向兴业的销售渠道提出特定的产品需求后,资产池管理人员便会按照客户提出的需求,利用资产池中的可用资产为其个性化定制某一款理财产品,这种产品中具体的构成资产则是由所涉及到的各支交易团队负责运作,并由研究团队提供监管政策的预警建议。当然,资产池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资产池存量资产以及近期市场收益率情况,主动向销售渠道提品报价和理财计划规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兴业资金营运中心也开始积极尝试更具创新性的跨产品交易模式。“中心覆盖的市场领域极其广阔,如何把各个不同团队的交易品种结合起来,打通多市场套利路径和买方交易盈利的具体模式,将是中心持续创新的重点方向。”陈世涌表示。

  而一位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内部人士也指,相比不少银行将票据、债券及货币市场业务分隔在不同部门的架构,兴业资金营运中心集合多个交易团队的做法,“为跨市场的协同创新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和国有大行相比,我们的资源还是相对有限。有些市场今年还保持第一,但明年就被他们赶上来,这没有办法。”随着金融危机冲击逐渐淡化,工行、建行等国有大行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关注度也显著增强,而陈世涌并不讳言由此对资金营运中心造成的冲击。作为应对,该中心也试图通过在多个新兴市场上获取做市商或核心交易商的地位,从而确保足够的盈利空间和市场控制力。

  在资金营运中心近几年着力甚深的人民币衍生品交易领域,人们似乎可以窥见这种广义上的“做市商”模式的雏型。早在2005年,资金营运中心即成为全国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首批做市商银行,在随后的2006年又拿到代客外币对人民币掉期交易资格,接着在2007年拿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资格。2010年,兴业成为银行间市场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核心交易商和凭证创设机构;2011年则获得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业务资格。

  而在上述一系列做市商及准入资质背后,则是兴业资金营运中心在相关创新产品上以交易量为考核指标,积极寻找大型商业银行等专业交易对手,履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义务,扩大交易规模,进而在培育相关市场的过程中,把握参与交易规则制定的机会,对市场施加影响力。

  营运资金管理是指企业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和为维护资本运营而进行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营运资金的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的筹资管理主要指企业通过资金转移机制实现更好的资金配置;营运资金的投资管理主要在于确定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营运资金的最佳持有水平。[2]然而,中小企业几乎都没有清晰的营运资金管理目标,同时,短缺的营运资本使他们对管理营运资本更加缺乏认识。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爆发后,世界经济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对于我国来说,产品需求不断下降,出口增长率呈现放缓趋势,中小企业的面临着严峻挑战,能否生存下去将取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成败。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规模和商品数量上的扩张显著快于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提升,这种超越企业经营本质的发展必定导致资金来源的短缺和运营的困顿。因此,中小企业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而这一策略的实施恰恰是财务危机产生的根源。虽然目前,我国为了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初步建立了较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然而,金融机构根据自己对市场、金融的理解开发出的产品,用于中小企业发展,调整信贷结构上时,还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段差距。所以,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融资难。

  1.盲目投资,资金缺口大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对技术人才不具吸引力,人才不足,新产品开发就会力不从心。研发出的新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价格优势或存在价值,有些产品的前期投入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但由于自身资本的匮乏,抗压能力弱,只要遇到市场危机,付出的投资将付之一炬。众多盲目的投资使得企业资金运转更加紧张。2.管理薄弱,资金运营低效企业管理层没有意识制定出可持续发展规划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是中小企业成长迅速,但存续相对短暂的原因之一。仅仅追求实现短期投资目标、投资时盲目且分散化,这些投资方式都将势削弱企业有限的竞争力,进而造成资金运营压力。

  造成目前现状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由于我国信用担保制度是以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为基础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无所谓利润盈亏,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其服务的最终目标。但这一目标不符合担保的高风险特性,极有可能导致担保规模膨胀,使担保变为产生社会福利的方式。同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时,基本采取封锁制度,审批严格,程序繁琐,使中小企业信贷渠道过于狭窄。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不完善,诸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现金管理混乱;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存货累积过多;管理者认识不充分;缺乏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所导致。

  为了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针对外部原因,首先建立健全我国管理中小企业资金使用情况的制度。这需要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发展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并给予其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引导其向非上市中小企业参与股权投资。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利用市场机制,为社会资本进行风险投资提供良好条件。其次,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机制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性担保资金风险补偿制度,提高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4]针对中小企业内部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拓宽融资渠道,改善直接融资;2.建立现金管理制度;3.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合理利用无息负债来缓解资金压力;无息负债中的流动负债包括自发性筹资的应付费用,商业信用筹资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银行信用的短期借款以及应交税费;[3]4.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应从客户信用额度管理、合同管理方面入手着力解决;5.加强存货管理,制定岗位分工及岗位权限规章,推行零库存管理,减少资金占用;6.提高管理者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7.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前提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中小企业自身财务制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其营运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完善的各项制度是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缺乏科学的营运资金管理,将会导致企业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资金的投放比例,应收账款的发生和收回,存货的管理,还会影响企业生产产品的连续性,无法根据资金的持有量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拓展产品市场等。总之,中小企业自身健全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企业营运资金取得良好管理,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1]周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竞争能力[M].商业文化出版社,2012(2)34-37

  [2]刘宏权.浅议营运资金的管理[N].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8)

  [3]董迎春.加强营运资金管理促进企业效益提高[M].现代商业出版社,2010,(29):35-39

  国内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是从 20世纪 90年代后才开始的。总体来看,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研究仅是对某个营运资本项目的孤立研究,对营运资本的系统研究比较少。评价指标也局限于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评价偿债能力和以应收账款、存货周转率指标评价营运能力。我国企业目前的营运资本管理分为:

  营运资本按照构成要素进行分类,被分为: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等。在这种分类基础上,传统的营运资本管理被分解为现金和有价证券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信用管理等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如何确定其最佳的持有水平。这种管理方法由来已久,被绝大多数企业广泛采用。但传统理论侧重对于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单项的管理,对于它们之间的联系则没有进行过多讨论,没有将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和营运资本的指标相联系。事实上,营运资本管理是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从企业的整个供应链流程来看,上游有提供商品采购的供应商,下游有购买产品的终端消费者。商品的流通形成了一条使各个企业紧密联系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随着经济、网络、交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企业仅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任何经济决策必须考虑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长期保持的前提。

  零营运资本或负营运资本指的是企业的流动资产等于或小于企业的流动负债,具体表现为存货少,应收账款与短期投资又低于应付账款和短期借款的一种财务运行状况。之所以许多企业追求零营运资本是因为每个企业都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压缩库存和应收款,家居设计工作室加强对营运资本的管理,就可以用较少数额的资金做同样的业务,创造更多的收益。

  海尔对营运资本管理提出了“零营运资本”的目标,即在满足企业对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使营运资本趋于最小的管理模式。“零营运资本管理”强调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益,即将营运资本视为投入的资金成本,以最小的流动资产投入获得最大的销售收益。

  营运资本管理研究都是以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的净营运资本概念为基础的,这种界定在债权人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时有一定意义,但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营运资本管理未必得当。这样的概念界定不仅禁锢了营运资本管理的理论研究,也不符合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实践,是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源。具体而言:

  1.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局限于各流动性项目管理的研究,即便是整体性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也仅局限于流动项目之间的整体性考虑,束缚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视野和范围。

  2. 导致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短期行为。企业对营运资金管理局限于流动性部分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的衡量局限于流动性指标的计算,致使企业为了得到较为“美观”的流动比率,常常会出现“短债长还”、“长债短还”等短视行为来降低流动比率从而粉饰企业财务状况,从长期来看,导致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低下。

  3. 营运资金概念界定不符合企业实际,营运资金的概念界定过于狭窄,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占用的资金除了流动性资金之外还包括长期资金。由此造成了营运资金概念的界定名不符实。因此,我们需要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重新考虑整体性营运资金的概念,使营运资金概念符合企业管理实践,从根本上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我们认为, 已有的营运资本管理研究对于营运资本的分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 分类过于简略。大部分的研究都把营运资本简单地分为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三部分, 而没有考虑预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其他营运资本项目, 而在很多企业或行业中, 这些项目的数额可能占据了其营运资本的绝大部分。

  2. 不利于营运资本周转效率的准确衡量。由于未将营运资本的各组成部分与其参与的具体周转过程相联系, 因此, 在衡量营运资本周转效率时, 大多数评价方法都是统一采用销售收入作为周转额, 从而严重虚夸了营运资本的实际周转效率。事实上, 在衡量材料存货的周转效率时, 以材料消耗总额作为周转额是最适当的;衡量在产品存货的周转效率时, 以完工产品成本总额作为周转额是最适当的;而衡量成品存货周转效率时, 则以产品销售成本作为周转额是最适当的。因此, 营运资本管理理论创新应以营运资本的重新分类为切入点。在将营运资本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和理财活动营运资本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本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本(成品存货+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预收账款- 应交税费)、生产渠道的营运资本(在产品存货+ 其他应收款- 应付职工薪酬- 其他应付款) 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本(材料存货+ 预付账款-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这种分类既能将各个营运资本项目涵盖在内, 而且能够清晰地反映出营运资本在渠道上的分布状况, 从而为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研究奠定基础。

  从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来考究营运资本的概念需要结合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实际和难点。一方面,企业中营运资本的实际界定。传统营运资本只考虑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相互关系,而没有考虑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企业的固定资产为例,是企业运营离不开的资产,即为企业运营的必要条件之一,固定资产作为资金占用的一个方面,企业在进行营运资本管理时自然应把固定资产的占用考虑在内。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不仅是影响了其他项目的资金占用,而且作为企业运营不可缺少的部分,理应就是营运资本的组成部分。由此,营运资本不应只包含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还应包括非流动资产与长期负债。另一方面整体性营运资本管理应从协调性入手。由于狭窄营运资本的界定导致营运资本管理只能关注流动性,而营运资本的管理单纯从流动性角度来考虑,是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源,营运资本的管理只有考虑营运资本管理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使营运资本管理有实质上的突破,具体而言,营运资本管理不应只包括短期资产与短期负债的管理,而应该考虑企业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协调,并注重考察企业筹资与用资的关系。

  传统营运资本界定是指流动资产部分和流动负债部分,其中流动资产包括经营性流动资产和短期对外投资,流动负债包括经营性流动负债和非经营性流动负债;而经营性非流动资产和长期对外投资组成的非流动资产与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成的长期资本属于长期资金管理的范畴。由此割裂了短期资金管理和长期资金管理的协调,不便于企业从资金筹措和运用两个方面来衡量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鉴于此,我们应该把企业长期占用的资产纳入营运资本的范畴。

  在营运资本重新界定的基础上,要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应从营运资本的重新分类入手,而分类标准的确定决定着营运资本管理的重点、难点和效果。通过将企业的价值创造业务与价值创造结果作为分类列报的标准,一方面为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了便利,对分析企业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价值创造两方的相对应关系把两方有机的联系了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便于企业整体性和协调性的管理。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按照资金的筹集与资金的运用的两方对应关系,我们把营运资本划分为营业活动营运资本和筹资活动营运资本。按照联合概念公告的界定,营业活动是那些旨在创造价值的活动,经营项目包括管理当局视为与主体业务活动核心目的相关的资产和负债,投资项目包括管理当局认为与企业业务活动核心目的无关的业务资产和负债。主体可能利用投资资产和投资负债来取得回报,例如,通过利息、股利、市场价格上涨等方式取得回报,但是不将这些资产和负债用于主要收入和费用创造活动中。可以发现经营类别与投资类别的区分主要是基于“核心”与“非核心”活动,而活动项目的列示不再以流动性作为主要分类标准。根据以上观点,财产、厂房和设备等的投资应该属于经营活动,他们与产生主要营业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的经济活动是直接相关的。营业活动营运资本中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包括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库存商品、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税费、长期应付款等, 投资活动营运资本具体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筹资项目包括筹资资产和筹资负债,筹资资产和筹资负债是管理当局将之视为为主营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筹资而形成的资产和负债,通常是筹集用以创造价值的业务活动,例如银行贷款或负债等。所以筹资活动营运资本具体体现为部分现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利息、应付股利等。

  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业务创新模式来促进销售, 加速货款回收, 提高运营效率, 从而改善营运资本管理。

  1. 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 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 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 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家居设计工作室增强其商业信用, 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 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确保整条供应链能够顺利进行。

  2.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 Export Credit Insurance),也叫出口信贷保险,是各国政府为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家居设计工作室,保障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和银行的信贷安全, 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政策性支持措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 承保的风险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政治风险和商业信用风险。出口信用保险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可以协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构建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 出口信用保险为稳定外需, 促进出口发挥了重大作用, 大大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在企业出口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 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融资往往一起出现, 特别是信用担保, 能为银行信贷提供保障, 大大方便企业的融资。

  3.回购担保销售。回购担保销售是一种法人按揭业务, 其具体流程为公司与银行签署法人按揭业务的框架协议,银行授予一定额度。为促进销售, 符合公司规定条件的由公司进行信用分析和评价,在一定信用额度之内推荐给银行,银行进行授信评级后确定是否可以做其额度, 签定三方协议, 最高可以七成、最长3年的贷款。公司与客户签定销售合同, 客户提供其他担保抵押,销售实现后办理公证、设备保险、抵押手续, 发放贷款归还公司货款; 公司定期进行客户分析评价,与银行共同控制风险,完成业务。回购担保销售加速了货款回收, 将企业间的信用交易引入银行的参与, 控制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回购担保销售方式,为用户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便于用户快速决策, 从而有利于公司产品的推广, 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 该项业务的开展将充分发挥资金、融资渠道等方面的优势, 缩短公司产品的交易周期, 减少应收账款, 加快速度。

  [1]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 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 2007年第2期

  [2]秦书亚,李小娜.面向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方法创新_以戴尔和联想为例,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其经营领域不断扩大。与金融产品创新的相关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产品创新逐步成为业务拓展的着力点。同时,国内市场的金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金融消费方式变化快速,市场份额逐步细化,银行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加速产品创新的进程。从金华市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结构分布上来看,主要有资产创新产品、负债创新产品、中间业务创新产品。其中,

  当前,金华市辖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产品仍然以传统形式为主,主要集中在结算承兑业务、结售汇业务、交易类业务、收付业务等领域,虽然中间业务类创新品种多、交易金额大。但多数停留在劳务层面上,创新的层次较低,投人多却收益不甚理想。

  金融产品创新不仅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产生广泛影响,对整个经济有效运行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金融产品创新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繁荣的同时对银行信贷运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围绕客户需求的信贷产品创新,促进了信贷市场细分。近年来住房、汽车、创业、助学等个人消费贷款发展迅猛,如金华成泰合作银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贴息贷款,义乌合作银行的新农村建设住房配套贷款,兰溪合作银行的青年创业贷款,浦江农村信用联社的“圆梦”助学贷款,磐安农村信用联社的下山移民专项贷款等创新产品的推出,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的信贷需求。

  (2)针对担保抵押难的信贷产品创新,克服了融资障碍。如发挥当地乡村党政组织的力量,以“小额农贷、自报公议”形式对小额农贷实行信用放款,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创新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由规定户数以上企业自愿组成联保小组,交纳一定风险金后,可以按风险金的倍数对联保企业授信发放贷款;利用权证关系创新的,如仓单、商铺、存货、林权等。

  (3)根据不同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创新,扩大了信贷投放。金华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经营贸易的特点,利用保函、信用证打包、承兑汇票贴现等金融工具,为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扩大了信贷覆盖面。

  (4)结合科技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创新,提供了信贷便利。根据中小企业“短、频、急”的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的网上自助融资产品,如工商银行的“网贷通”、建设银行的“网络速贷通”等,开创了“鼠标+电话=提款+还款+查询”的中小企业新型信贷业务办理模式,借助科技力量减少了放贷环节,极大地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的放贷速度。

  (1)金融产品创新蕴藏着降低信贷风险的契机。如浮动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票据,可减少金融机构筹资的利率风险;发行短中期可转让债券、附带各种兑现条款和保证条款的长期债券,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主动负债并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对一些数额大、周转慢的信贷资产实施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好的证券,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减少了经营风险。

  (2)金融产品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信贷风险。信息技术进步、外部环境的逐步宽松家居设计工作室,催生了跨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的金融产品,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使得金融市场间的关联程度不断提高,银行与证券、保险的合作不断深化。

  (1)金融产品创新使货币供求机制发生明显变化。在货币供给和需求方面,金融产品创新趋势主要通过减少现金量。降低现金和交易性存款的比例来影响货币乘数。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货币的电子化发展不仅使现金和交易性存款比例降低,通货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也被降低,这一方面使整个金融机构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却减弱了人们对于货币的名义需求。

  (2)金融产品创新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降低。首先,金融产品使得货币控制的目标复杂化。这主要是因为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增强,对于中央银行,无论从货币总量还是从利率来调节经济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障碍。其次,金融产品创新限制了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将大量资金从银行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规避了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政府和中央银行债券作为抵押向中央银行借人准备金,这使得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能力减弱。第三,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了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一方面金融产品的创新影响了金融运行的过程,扩大了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扩张金融产品的创新给居民和企业所进行的经济行为带来了不可预测性,扩大了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3)金融产品创新弱化了利率杠杆的调控效果。在目前我国受管制程度不同的双轨利率条件下,实体经济可以利用金融创新产品在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选择相应的信用支持,使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杠杆调控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作用一定程度被抵消。如提高存、贷款利率是为了抑制需求,但金融创新产品的替代效应使反映资金价格的贷款利率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此外,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投资实际收益的提高,又使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名义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力下降。

  (1)商业银行对产品创新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当前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的主要动机是扩张和抢占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新较少。由于产品创新机制与市场营销机制的责权利还未有机统一,重产品开发数量、轻市场评估的问题相对突出,容易造成产品创新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降低新产品的适应性和盈利性,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创新效率的提高。

  (2)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有限。目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从同行业模仿引进的较多,具有自

  身特色的原创型创新较少。商业银行间的创新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使各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品种大同小异,没有对客户需求进行细分。由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同质化倾向,市场适应性有限,不能够满足不同客户、不同时段、不同范围上的融资需求。

  (3)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能力亟待提高。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一些创新业务缺乏应有的监管和制度的规范,使次级抵押贷款的过度创新、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的杠杆经营模式都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市场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树立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意识和精品意识,加大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估,有效防范金融产品过度创新引发的信贷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是逐步将金融创新产品纳入货币供应量范畴。蓬勃发展的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影响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加以改进和调整,将部分金融创新产品纳入货币供应量范畴,提高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的可控性。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突破原有的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范围来界定货币层次的传统框架,按照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货币层次;将部分表外业务活动创造的具有很强“支付性”和“结算性”的产。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