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luck18官网手机APP下载APP版

新利新闻动态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山东文化“两创”家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2024-06-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3年11月26日,习来到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等地,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的重要讲话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古城曲阜以孔府、孔庙、孔林“老三孔”为原点,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新三孔”为延伸,深耕文化沃土,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在实践中激发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启迪新时代的哲思。新老“三孔”承前启后,珠联璧合,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写照。

  调研组沿着习考察时的足迹,徜徉在千年孔府,感受九进院落、三路布局的堂皇威严,驻足于俯拾皆是的楹联家训前,感悟千载儒风文脉传承。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文化“两创”的实践性成果,以及带来的发展变化,不断汲取文化的力量。曲阜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大力实践,其背后是山东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方缩影,也展现出山东在文化传承发展及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大担当”。

  气势恢宏、光芒璀璨,儒风千载、文脉相传。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其重大历史责任。本次调研的重点,在于深入了解山东文化“两创”的实践探索,从文化“两创”在齐鲁大地上谱写的重要篇章获得启示。

  以思想为魂,始终把牢文化“两创”正确方向。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山东坚决扛起文化大省责任担当,把推动文化“两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篇布局、推进落实。深耕人文沃土,加强顶层设计。深入践行习文化思想,组织召开文物工作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等系列重要会议,制定实施《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系列重要文件,为文化“两创”工作提供根本保障。存史启智,加强理论研究。紧紧围绕“两个结合”根本要求,创办“泰山论坛”高端理论研讨平台,成立山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重点理论文章,编写《学习的方法》《经典背后》等一批优秀读物,推出全国首档交互式电视理论节目“跟学方法”。以文化人,加强精品文化建设。紧扣“四个讲清楚”重要指示,创新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中心,每年联合光明日报社举办文化“两创”座谈会,打造提升《文史哲》等高品质学术期刊,出版《齐鲁文化要览》《黄河文化通览》《中国字中国人》等精品文化丛书。

  以文脉为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在赓续“山东文脉”中赓续中华文化根脉,自觉传承中华民族基因,在守护文明印记中筑牢文化根基。深入实施“山东文脉”工程。制定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若干措施,出版发行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启动编纂6000多种、13亿字的大型文献《齐鲁文库》,“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复制回归1600余种珍稀汉籍,立起新时代“文化泰山”。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印发黄河、大运河保护规划,颁布实施齐长城保护条例、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创新实行“红黄绿”段保护管理办法。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山东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项、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5项,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重大发现,“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深入开展山东历史文化学脉梳理。持续深化儒家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系统化研究,举办黄河文化论坛等高端研讨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力生命力有力激活。以建设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为目标,整合省内外儒学资源,与教育部共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挂牌成立多家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组织实施“尼山学者”计划、“青年汉学家培养计划”,创办尼山杏坛、尼山讲堂,出版尼山文库、尼山丛书。

  以立德为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将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落在人心上、落在行为习惯养成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出台美德和信用激励嘉许办法,广泛建设美德超市、暖心食堂等应用场景,探索推行婚丧寿节新礼仪,打造基层示范点2000余个,“厚道山东人”金招牌更加闪亮。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协同育人作用,在全国率先实现大中小学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打造“国学小名士”“黄河文化大会”“中国礼中国乐”等综艺节目家居设计工作室,7人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青少年自觉追求。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创新探索文明实践“五有、五为、五聚”工作模式,完善先进典型遴选体系,先后推出7名(组)全国“时代楷模”、9名全国最美奋斗者、12名全国道德模范。传承红色基因。印发《山东省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全民国防教育“五育”一体推进,持续深化沂蒙精神内涵阐发,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活动、“进红色场所家居设计工作室、听红色故事、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实践活动。

  以活化为要,充分激发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创新传承模式、丰富呈现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整合全省文旅资源,建设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个重点项目,穿珠成线、连廊成片,构建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交通线贯穿、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文化片区支撑、全域文化“两创”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坚持塑形与铸魂相结合,制定《山东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导方案(20232027年)》,细化实化省市县乡村推进措施,推动各类文化资源要素落在基层、惠及群众。突出农民主体、多方参与,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为主题,创新开展“两节四集四赛系列活动”,让乡村文化热起来火起来。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演群众看”情景小剧展演,大力发展研学游、休闲游、文化体验游,让中华历史文化更具吸引力、体验感、烟火气。振兴中华传统工艺。创新实施“山东手造”工程,高标准打造5万平方米的省级展示体验中心,建成29个市级以上展示体验中心、905个展销专区,推出100家“山东手造”优选企业。济南皮影戏、淄博琉璃、东营葫芦雕刻、潍坊风筝、威海胶东花饽饽等传统工艺焕发时代光彩,小小的印章为曲阜“孔府印阁”带来上亿元产值。数字赋能文化提质增效。实施“山东智造”文化产业工程,出台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举办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加快推进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泰山新闻出版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数字出版、数字传播、数字场景应用、5G高新视频等行业“蓝海”,孔府档案数字化、稷下学文献资料数字化工程取得重要突破。繁荣文艺精品。深入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120余部作品获全国性文艺类奖项,京剧《燕翼堂》、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广播剧《守望黄河口》、图书《靠山》等20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民族歌剧《沂蒙山》获国家级舞台艺术各类奖项“大满贯”,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以传播为桥,用心用情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坚持高点站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全面立体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构建交流互鉴高端平台。聚焦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连续举办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创新“主论坛+分论坛+系列文化体验”人文综合论坛举办体系,策划举办文学论坛、古典文明论坛、儒学高峰论坛、中医药论坛等系列平行论坛,组织开展驻华使节齐鲁行、国际青年文化交流等系列文化展示体验活动,走进希腊、意大利、泰国等国举办海外分论坛,层次能级、规模影响不断提升,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做大做强全媒体传播。深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创新,制定实施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的若干措施,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平台型新媒体建设,开设“文化两创看山东”“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等专题专栏,开展“走文化廊道进经济园区看山东高质量”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好客山东好品山东”融合宣推取得良好效果。加强国际传播强省建设。创新地方外宣服务国家外宣路径,深入开展国际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外宣,建立“中华文化之角尼山书屋”等传播阵地,深化“视听山东”“文化山东”“走读山东”项目建设,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变革创新和时代阐发。山东文化“两创”的实践探索,藏着中国人的精神根脉,蕴含世界读懂中国文明的密码。只有面向时代、回应时代,才能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只有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并在国际上广泛对话、交流互鉴,才能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要面向时代、回应时代,走时代化之路。习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传统文化本是历史中的存在,要将其转化、发展为现实中的存在,就必须使其面向时代,回应时代与人民的诉求,在这种回应中提供方案、接受检验。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诉求、投诉举报,山东济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文化资源,将“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精髓融入社会治理,创建了市县镇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平台,推动政治、德治、自治、法治、智治有机结合,推动形成“人人和气、家家和美、处处和谐”的城市风貌。

  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走大众化之路。文化“两创”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题中之义就是致力于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文化“两创”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文化“两创”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反映民心民意、关注民生福祉、尊重民众文化权利、适应民情所需等方面下足功夫,让“两创”成效真正惠及全体民众。“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让儒韵民风代代相传,济宁市实施“百姓儒学”工程,连续10年举办“百姓儒学节”,通过“百姓设计、百姓组织、百姓参与、百姓评判”与市场化运作原则,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同频共振,形成全民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接续传承、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经受了一代代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检验,又不断地融进一代代中华儿女鲜活的生命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既不能局限于某些地区,也不能局限于某些阶层、某些群体,不能只是少数专家、学者与爱好者的事情,必须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使之深度融入大众生产生活、学校社会教育与地方社会治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树与践行。

  要科技赋能、创新形式,走数字化之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碎片化、单一化和断层化的现实问题,而数字技术原生的资源整合性、多元性和受众广等显著优势,则能实现传统文化资源高频次、全方位、低成本的数字化传承效果,从而有效弥补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短板。曲阜尼山圣境引进现代科技光电手段,在全国率先推出无人机表演、烟火表演、光影水幕表演等创新节目,使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更具冲击力与感染力的形式完美呈现,成为全国文化旅游新地标。除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还有利于阐发其时代价值、挖掘其精神财富,从而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

  要广泛对话、交流互鉴,走国际化之路。习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当前,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要以开放的胸襟将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在交流融合中寻求文明的共通之处,在反复比较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明同一切生命有机体一样,都需要新陈代谢,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的有益探索,自2010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致力于构建“南有博鳌、北有尼山”的论坛格局,打造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文明对话论坛品牌,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习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版出版发行

  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陈得信辞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职务的请求的决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家居设计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

搜索